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25 13:19:26
◎“收集訓練用的數據特別重要,這一步做不好,后面花再多時間也是白搭?!睋钸h(化名)估算,除了耗費時間,租用顯卡一小時1.66元,按24小時來算,大概是三四十塊錢,“不能再多了,當然如果你沒有音樂平臺的會員,下載歌曲時可能需要買會員?!?/p>
◎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認為,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可以為音樂平臺帶來諸多優勢,從而改善用戶體驗和提高平臺競爭力?!拔磥淼囊魳啡瞬皇潜籄I淘汰的,而是被那些掌握了AI的音樂人淘汰的?!眲⑴d亮仍然對AI技術保持積極的態度,“誰將AI用得好誰就有未來?!?/p>
每經記者 溫夢華 宋美璐 每經編輯 魏官紅
要說當下最火爆的社交密碼,“AI孫燕姿”無疑是有一席之地。
打開各個社交平臺,搜索“AI孫燕姿”,五花八門的相關視頻讓人眼花繚亂。有播放量超百萬的AI孫燕姿翻唱的《發如雪》《愛在西元前》,也有AI孫燕姿的制作教程視頻,還有在AI孫燕姿火爆后被“創作”的其他AI歌手。
視頻走紅之下,孫燕姿本人回應稱,人類無法超越它(AI技術)已指日可待……凡事皆有可能,凡事皆無所謂,“我認為思想純凈、做自己,已然足夠”。
AI正在帶來一個全新的萬億級大市場。“AI孫燕姿”翻唱視頻被批量生產的背后,一面是不少內容生產者們抓住這一流量密碼迅速涌入,眾多AI音樂初創公司踏入賽道,音樂平臺重點布局,谷歌、蘋果等巨頭也相繼入局。另一面是,頂級唱片公司發起抗議、頭部音樂人膽戰心驚……
層出不窮的“AI孫燕姿”翻唱視頻究竟如何被打造出來?一個“AI孫燕姿”翻唱視頻的成本如何?“AI孫燕姿”引發的版權風險和爭議之下,又將為整個音樂行業帶來哪些變革?
做了5年多科技博主的李遠(化名)沒想到,自己一條10多分鐘教學“AI孫燕姿如何誕生的”的視頻會有這么多人觀看。近20萬次的播放量,對于這條頗有技術門檻的硬核視頻而言,已經算是不錯的數據。
“有預料到會高,但沒想到會有這么高,而且是每天都有幾百人在線觀看。”李遠坦言,如果不是因為這個話題有熱度,這類技術視頻本身看的人很少。
談起做這條教學視頻的初衷,李遠并不避諱自己“蹭熱度”的想法。其實,早在今年2月,他就關注到“AI孫燕姿”背后的技術。
“我一直想做這個技術的相關視頻,但比較冷門,當時并沒有AI歌手,考慮到做出來后播放量可能不會很高,就一直沒做。后來AI孫燕姿突然就火了,我想剛好,所以就做了這個視頻。”李遠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AI孫燕姿翻唱視頻走紅B站 圖片來源:B站截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AI孫燕姿”翻唱視頻批量生產的背后,需要投入的成本并不復雜。時間、基本的軟件操作、顯卡的算力、前期的數據收集以及下載“訓練”所用的歌曲,是做出一條“AI孫燕姿”翻唱視頻所需的基本成本。
“主要是時間成本。”李遠稱,如果有一定的計算機基礎,對常用的軟件操作比較了解,可能兩三天或者不超過一周就可以做出來。
據他介紹,自己的這條教學前前后后大概花了一周時間,時間主要花費在前期的訓練以及測試上了。“收集訓練用的數據特別重要,這一步做不好,后面花再多時間也是白搭。”李遠估算,除了耗費時間,租用顯卡一小時1.66元,按24小時來算,大概是三四十塊錢,“不能再多了,當然如果你沒有音樂平臺的會員,下載歌曲時可能需要買會員。”
視頻火爆背后,李遠也注意到大量“AI孫燕姿”出現后引發的爭議和存在的版權風險。他認為,如果視頻單純教學技術其實問題并不大,但自己的視頻里有明確提到孫燕姿的內容,還是會有一定的法律風險。
李遠觀察到,“現在大家都在談論技術的負面影響,但我在評論區也看到有人想在自己變聲之前把自己原來的聲音留下來;想把去世親人的聲音留下來等,我覺得這些是比較積極的作用。”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首席公司法律師王光英表示,“AI孫燕姿”很有可能已構成了對孫燕姿本人姓名權的侵害,如果進一步存在故意誤導、混淆或假冒他人的名義以獲取利益等行為的,該行為也可能會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
AI音樂不僅讓眾多歌手感到危機襲來,許多唱片公司也坐不住了。
“我們將毫不猶豫地采取措施來保護我們和我們藝術家的權利。”早在今年3月份,音樂行業巨頭環球音樂集團便通過郵件敦促包括Spotify和蘋果(Apple)在內的流媒體平臺,應切斷開發者使用其音樂來訓練AI的途徑,防止人工智能服務從其受版權保護的歌曲中抓取旋律和歌詞。
4月,環球音樂繼續發表聲明:“我們對我們的藝術家負有道德和商業責任,因此會努力防止未經授權使用他們音樂此類行為的發生,阻止各個平臺攝入侵犯藝術家和其他創作者權利的內容。我們也希望各位合作伙伴能夠同樣盡力防止他們的服務被用于傷害藝術家的實踐中。”
“技術層面上,GPT5.0目前已經基本‘讀完’了人類全部影視作品。這也是環球目前比較急于宣戰的原因,一旦AI完全掌握了人類音樂創造力的方法,環球音樂將失去宣戰的必要性。”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分析稱,環球音樂的動作從實際效果上來看已經為時已晚,更多停留在法律層面。“實際上AI最早進入全球音樂產業鏈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洛天依作為一個Al虛擬角色就有不少流行的音樂作品,只不過前期對IP處于保護期內的大類作品‘下手’比較輕而已。”
圖片來源:音樂平臺截圖
據《金融時報》報道,全球最大的音頻流媒體業務平臺Spotify已經刪除了平臺上由AI音樂初創公司Boomy所上傳的數萬首歌曲,但理由是“流量欺詐”。
與傳統唱片公司的抵制態度不同,不少平臺方則在大力推廣AI應用。谷歌在5月推出新型AI工具“MusicLM”,它可以根據文本描述生成音樂,據悉,MusicLM是運用了28萬小時的音樂數據訓練出來的。蘋果則在2022年2月8日收購了一家名為AI Music的人工智能音樂初創公司。
國內音樂平臺也著手布局相關技術。騰訊音樂先后推出虛擬偶像、AI音樂作畫等相關業務,在今年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騰訊音樂CEO梁柱表示,騰訊音樂探索了大語言模型在AIGC領域落地的多元應用,推出了“TME Studio音樂創作助手”與“音色制作人”兩款產品,協助音樂人在作詞、作曲、音樂內容分析與剪輯等制作環節的效率提升。
騰訊音樂首位AI音樂人小琴 圖片來源:音樂平臺截圖
網易CEO丁磊曾在2022年財報電話會上表示,2023年,網易云音樂將繼續重金投入原創音樂,并將通過AI與音樂結合的方式,探索創新增值服務。
2022年,網易云音樂投資了AI音樂公司“AIVA”的同時,還推出一站式音樂創作平臺“網易天音”,10秒就能生成一首拜年曲。網易嚴選前不久在七周年之際發布了一首AI主題曲《如期》,就是由“網易天音”提供AI技術輔助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8月29日以來,“網易天音”官方微博號、B站賬號再無更新,微信公眾號內容更新則截至2022年9月26日。
AI的出現為處于瓶頸期的音樂平臺帶來了新的增長機會。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認為,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可以為音樂平臺帶來諸多優勢,從而改善用戶體驗和提高平臺競爭力。
對音樂人和整個產業鏈來說,陳佳認為,在新一輪AI技術加持之下,頂級音樂制作人能擁有更廣闊的資源、更精準的調教、更細致的聽眾偏好分析以及更活躍的創作思維支持。“我們已經在全球流行音樂市場見證了,不少由AI和頂級音樂創作人之間雙劍合璧的成功案例,同時也見證了AI技術在大眾音樂普及和卡拉OK聲效領域的高速成長,這些都帶給更多消費者更具審美感、更有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但同時其表示,AI技術的出現將導致隱私、虛假信息等問題。
“AI科技的本質是造福人類,為人類提供服務,AI的本質是基于現有人類智慧的積累和傳承,是借助人類的大數據和深度機器學習等技術發展起來的,但在AI科技火速發展的今天,人類的可替代性愈來愈強,法律如何在此種環境下與時俱進,值得我們每一個法律人深思,期冀在遵從倫理、人本主義、法治理念的基礎上,國家能夠進一步完善人工智能AI科技等相關立法,使自然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更好的保護。”王光英律師表示。
將目光聚焦到音樂層面,劉興亮分析稱,著作權歸屬、藝術價值、數據偏見等都是行業可能存在的問題。“比如許多抖音神曲,由于播放量高,AI在學習過程中會認為這種曲風受歡迎,這就會導致數據偏見,進而導致音樂風格受限,或者某種風格占據主導角色,限制藝術創新和多元化發展。”
劉興亮認為,用AI創作音樂是大勢所趨,但目前AI只能達到一個大學生畢業兩三年的水平。“AI確實可以幫助到我們做一些基礎工作,但AI目前還只能創作一些比較簡單的音樂,如果要做一些更高級的或更能打動人心的,還是需要人類來做。”
“未來的音樂人不是被AI淘汰的,而是被那些掌握了AI的音樂人淘汰的。”劉興亮仍然對AI技術保持積極的態度,“誰將AI用得好誰就有未來。”
封面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